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19版)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正确的政治立。辖鞯闹窝,求实的创新精神,较高的专业素质,可在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政府机关、企业和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生产、推广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要求掌握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某一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所从事研究方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理论研究或技术研究中有新见解。
二、培养方式和方法: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硕士研究生指导小组由本学术研究方向的讲师(具博士学位)以上职称教师组成,研究生导师任组长。其培养以基础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并重,重点培养学生具有优良的学风和科研创新能力。
三、主要培养环节及要求
1.课程学习
课程设置和教学进度按3年基准学制安排。跨专业或同等学历录取的硕士研究生须补修本科课程2~3门(相应专业或相近专业本科生主干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考试及格,但不计入总学分。
2.必修环节
除课程学习外,本专业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跟踪本学科或学科方向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撰写文献综述报告,在此基础上完成开题报告工作;通过中期考核;参加教育、社会、生产实践,考核合格。
四、学制及培养年限
标准学制为3年,按要求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环节、且成绩优异者可申请提前毕业(参照提前毕业的规定执行);因故不能在规定学制内毕业的可申请延期毕业,最长修业年限不得超过5年。
五、毕业及学位授予要求
本专业最低修读30学分,课程总学分不低于24,学位课不低于19,实践必修环节不低于6学分,毕业论文答辩通过者准予毕业,颁发毕业证书;达到硕士学位授予要求的,填写《pt古怪猴子硕士学位授予申请表》经所在学院学术委员会分委会讨论通过,报校学位委员会讨论决定,授予硕士学位。
六、课程设置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学科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课程类别 |
学分分布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学位课 |
公共学位课(9学分) |
自然辩证法概论或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
18 |
1 |
1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6 |
2 |
2 |
综合英语 |
120 |
6 |
1-2 |
专业基础学位课 (7学分) |
组合数学 |
15 |
1.5 |
1 |
算法设计与分析 |
10/10 |
1.5 |
1 |
高级计算机网络 |
10/10 |
1.5 |
1 |
高级数据库技术 |
10/10 |
1.5 |
2 |
高级人工智能 |
10 |
1 |
1或2 |
专业方向学位课 (3学分) |
分布式控制技术 |
10 |
1 |
2 |
大数据分析/数据挖掘 |
10 |
1 |
1或2 |
高级软件工程 |
10 |
1 |
1或2 |
非学位课 |
综合技能课(3学分) |
科技论文写作 |
10 |
1 |
2 |
生物信息学 |
10 |
1 |
2 |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前沿技术 |
10 |
1 |
2 |
计算机应用前沿技术 |
10 |
1 |
1 |
物联网前沿技术 |
10 |
1 |
2 |
计算机仿真技术 |
10 |
1 |
2 |
专业技能课(2学分) |
机器视觉与数字图像 |
10 |
1 |
1 |
3S技术与应用 |
10 |
1 |
2 |
机器学习与模式识别 |
10 |
1 |
1 |
嵌入式系统 |
10 |
1 |
2 |
必修环节 |
必修环节(6学分) (其中学术活动不少于1学分) |
包括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参加seminar、学术活动、文献综述与开题、实践活动、中期考核、论文中期检查、论文审查与答辩。 |
|
|
|
1.毕业基本要求:30学分。 2.政治类课程学时学分按照教育部相关文件设置,英语类课程学时学分按照《pt古怪猴子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办法》设置。 3.其余课程,理论课程仍为10学时对应1个学分,实验课仍为20学时对应1个学分。 |